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部始办于1958年,原名荆门县卫生学校,历经创办期(1958年-1961年,开展赤脚医生培训,1961年7月因故停办)、恢复期(1975-1978年,开荒虎牙关,艰难重建)、发展期(1979-1984年,更名为荆门市卫生学校,开办医学中专教育),1994年与同济医科大学联合开展临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1998年更名为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开办医学专科教育。2007年学校升本,更名为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2009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2014年“一校区”办学,自虎牙关校区搬迁至校本部。2018年,我校与荆门市卫健委合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培养计划,为荆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800余名医疗人才,为进一步加强全市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培养,全面提升乡村医生队伍素质和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健康荆门"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20年,在荆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我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成功获批,医学专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我校建成23000平米的医学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同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医学部”。2023年4月,经荆门市委市政府批准,与荆门市中心医院、荆门市人民医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挂牌直属附属医院。
一、开设专业
医学部目前在校四个本科专业,三个专科专业。
本科:护理学(2009年开办)、口腔医学(2012年开办)、康复治疗学(2015年开办)、临床医学(2021年开办)。
专科:临床医学(1994年开办2022年停招普通专科2023年停招一村一医)、护理(1998年开办)、口腔医学(1998年开办2022年停招)。
二、师资队伍
医学部(校医院)教职工123人(在编117人,聘用人员4人):行管岗13人,辅导员14人,校医院10人,教师86人,实验员7人。
(一)学历结构
1.博士9人:基础医学5人,口腔医学1人(特聘教授),护理学2人,康复治疗学1人;
2.硕士专任教师64人(含辅导员12人);
3.本科及以下21人(含辅导员2人)。
(二)职称结构
1.正高级职称5人:基础医学1人,临床医学2人,口腔医学1人(特聘教授),护理学1人;
2.副高级职称29人:基础医学7人,临床医学9人,口腔医学7人,护理学3人,康复治疗学1人,校医院2人;
3.中级职称65人:基础医学21人,临床医学18人,口腔医学6人,护理学11人,康复治疗学6人,辅导员3人;
4.初级职称19人:临床医学1人,口腔医学3人,护理学3人,康复治疗学2人,辅导员10人。
(三)年龄结构(仅计算在编117人)
1.35岁以下30人(男教师6人,女教师24人)
2.35岁至44岁31人(男教师15人,女教师16人)
3.45岁至54岁45人(男教师22人,女教师23人)
4.55岁以上11人(男教师7人,女教师4人)
医学部未来五年内退休16人(男教师7人,女教师9人)
(四)党员情况
医学部现有党员266人,其中教师党员73人,学生党员193人(其中正式党员125人,预备党员68人),设有9个党支部(教师党支部5个,学生党支部4个)。
三、医学部管理体系
2022年9月,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部正式揭牌成立,2023年4月,四家附属医院正式挂牌,学校党委和行政全力支持推进医学部与附属医院的深度融合,经过充分的前期沟通和协商,理顺了2家直属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机制,2023年5月,在校领导的反复多次调研、座谈和推进下,医学部管理体系初步构建成功。
自2023年11月以来,医学部班子成员开展调研、积极汇报、会议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医学部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医学部内设科室(经学校批复设置5个科室,及时进行人员调整)、学系的职责和任务(推进系主任专职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深入推进医教融合。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教学设施建设为保障,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努力打造精品专业,不断凝练学科特色,一体推进医教同质化进程。
(一)领导班子设置
1.医学部设党委书记1名;
2.医学部设主任1名,兼任医学部党委副书记;
3.医学部副书记2名:常务副书记1名,兼校医院院长;副书记1名;
4.设医学部副主任4名:学校2名,两家直属附属医院各1名(荆门市中心医院王凡;荆门市人民医院涂敏)。
(二)附属医院
1.直属附属医院
(1)荆楚理工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设置荆楚理工学院中心医院临床学院。
(2)荆楚理工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设置荆楚理工学院人民医院临床学院。
2.非直属附属医院
(1)荆楚理工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2)荆楚理工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
(二)教学机构
1.基础医学院。
2.中心医院临床学院。
3.人民医院临床学院。
4.教学系部:基础医学系(下设教研室4个)、临床医学系(下设教研室3个)、口腔医学系(下设教研室3个)、护理学系(下设教研室3个)、康复治疗学系(下设教研室2个),各系设主任1名(副高及以上职称)。
(三)职能科室
医学部(校医院)下设综合办、教学办、学工办、科研与学科建设办、质评办五个常设科室,各科室设主任1名。
四、校地联合办学
医学部自2018年开始执行荆门市政府“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培养项目,项目总计划800人。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项目培养总人数为787人。
五、服务地方
(一)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是一个专业、高效的综合性团队,成立于2021年,由10名优秀教师及128名志愿者组成。以“发扬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三救三献”为主责,组织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和健康教育等活动,增强社会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团队负责人:曾韬,43岁,硕士,高级实验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长期从事基础医学及临床课程教学,研究方向为基础医学(炎症发病机制及其干预),发表论文情况(第一作者 10 篇,通讯作者 2 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 2 篇,SCI 收录 4 篇),教科研项目情况(主持各级纵横向科研、教研项目7项,已结题项目总经费 145 万元)。
团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应急救护(面向学校、农村、企业、机关、社区和部队开展应急救护员培训,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刻急救、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搬运等常见应急救护技术,培养公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提高社会整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研究方向二:志愿服务(以打造生命健康讲堂为着力点,完善培训宣讲体系,开展主题教育。围绕学生主体,打造“青年喜欢、青年接受、青年参与”的生命健康教育课堂。举办同伴教育、无烟校园、禁毒宣传、传染病防治等活动,引导师生珍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推进健康校园建设。
(二)“小雏菊”健康科普团队
“小雏菊”健康科普团队由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部志愿者师生和荆门健康科普馆馆员共同组建,共同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传播培训工作,团队体现出了馆校联合的人才与资源优势。健康科普团队以“小雏菊,大健康”为宣语,共建线上线下传播平台,线下通过不同活动推进大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线上通过自媒体、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传播途径推动健康理念的传播,同时逐步推进大学生网上大健康咨询平台建设。
团队负责人:伍廷芸,男,副教授,武汉大学口腔临床医学硕士,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部口腔医学系口腔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口腔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领域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和牙周病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科研领域为釉质再矿化,牙槽骨再生及牙颌畸形的大学生心理学机制研究;教研领域为新医科医工交叉三维可视化教育技术的研发。
团队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健康生活方式
利用社会营销的技术推广健康行为,营造健康大环境,促进个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
研究方向二:口腔卫生
开展“七天刷牙训练营”、牙龈“粉红行动”等活动,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增强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民众口腔健康水平。
研究方向三:中医养生
通过“3.17”中国国医节、“10.11”中医药日宣讲“未病先防”,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为大众减少疾病痛苦,提高国民的生存与生命质量。
(三)高才兵爱心志愿研究队
高才兵爱心志愿研究队是由医学部高才兵老师发起成立的一个志愿服务组织,该协会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用奉献点亮青春,以研究丰富生活”为核心精神,将“学习、研究、奉献、沟通”作为自身定位,隶属于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部团委,协会在各级领导的、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社团文化。2017年被评为荆门市志愿服务先进单位,2018-2021年被评为荆楚理工学院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先后多次荣获学校“十佳社团”、“优秀社团”“年度公益之星”等荣誉称号。社团成员目前有指导老师2位,社团骨干11人,社团成员有185人。
团队负责人:高才兵老师,热衷公益事业,坚持参加志愿研究。1999年以来,他每年坚持无偿献血,连续献血24年,到2024年3月底,累计献血量已超过16000毫升。2006年11月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并于2010年6月11日赶赴武汉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广东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15岁女学生。他经常在社区、学校进行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12年以来,他先后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荆门市优秀共产党员”、“荆门市道德模范” 、“湖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团队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协会有三个主要的志愿服务研究基地:福寿居老年公寓(陪伴老年人)、圆梦残疾人庇护工场(帮扶残疾人)、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支援中心(陪伴孤独症儿童)。在福寿居老年公寓,主要是陪伴老人,陪老人聊天,扶着他们散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等;在圆梦残疾人庇护工场,主要帮助残疾人、献爱心,和他们聊聊天,帮他们做手工活、做好场地卫生等;在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支援中心,主要是陪伴孤独症儿童,因为这些孩子比较内向,志愿者们陪他们做手工、玩游戏,教他们唱歌,给与他们陪伴感、安全感。